科普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吗?
16 12 2008年
出过一本《我是鸡汤》的“心灵鸡汤”专家连岳给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集写的序言中,以科学松鼠会为榜样要求科普作家谦卑:“科学的进步使人谦卑,科普作者,应该也把谦卑放在第一位,因为他们最知道,在自己身后,其实有海量的更内行的专业人士,只不过,他们没有写文章罢了。科学松鼠会的模式,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其实是科普比较有效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只写自己的专业,这既增加了文章的公信力,又避免了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的尴尬——因为科普告诉了我们一个常识:没有任何人知道所有种类的科学。”
自称在所有的媒体人和网人中最敬重连岳的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李淼也跟着说:“我觉得写科普最好还是要有专业知识的,我从来不敢写例如核物理,虽然距离我不算太远。”并认为生物学出身的土摩托(Immusoul)“没有判别医学问题真伪的能力”、是个“牛二”、“13点”。
这里有两个问题:科普作者是否必须谦卑到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如果是的话,这一观点的提倡者或其树立的榜样自己是否做到了?
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做个小调查即可。因为我曾经给上海出版的科普刊物《新发现》写过一篇文章,承蒙其厚爱,此后定期向我赠阅。李淼在那里开有科普专栏,松鼠会的组织者姬十三在在那里主持一个叫“解惑”的栏目,专门回答读者提出的科学问题。我把今年《新发现》找出来翻了翻。姬十三认为连岳的序说出了其心声,但他那个解惑栏目的问答基本上与他的神经生物学专业无关,而是五花八门,涉及物理学、化学、营养学、生理学、动物学、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可谓“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有人认为连岳的序是在讥讽我“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不过比起姬十三的“解惑”,我是自叹不如的,里面的许多问题,如果我不去查谷歌和维基百科,也是有“惑”需要别人来解。
再说李淼。他的专业是“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但是在《新发现》今年3月号,他的专栏上有一篇《四年之痒》,是专门介绍一项有关婚姻的人类学研究的;今年9月号,他的专栏上有一篇《创造性思维与意识》,是专门评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问题的。有趣的是,他在文中都谦卑地特地声明自己是“人类学外行”、“人类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门外汉”,但也都像科妄家(或所谓“民科”)一样提出自己的人类学、认知科学的理论,虽然一些措辞(例如“女人倾向于得到不同的基因以保存和延续物种”)足以表明他的确是外行。莫非人类学、认知科学与李教授的距离,比核物理与他的距离还要近?
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李淼和松鼠会都不是只写自己专业的谦卑“榜样”。回到第一个问题:科普作者是否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写自己的专业比较可靠、比较令人信服,那当然很好,但是这样的标准只适合于职业科学家偶尔写写科普文章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很少有职业或半职业的科普作者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因为在科学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本专业的内容值得向大众介绍的很少,很快就会写完。所以经常写科普文章的人,很难不涉及到其他专业的内容。科普作家不是专门家,而是博学家。阿西莫夫是生物化学博士,但是他创作的科普作品保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科学学科,甚至还编写过圣经指南(从无神论的立场)、莎士比亚指南,在美国并没有人说他越界。国内老一辈的科普作家中,陶世龙是地质专业,郭正谊是化学专业,赵致真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是他们都创作了许多非本专业的优秀科普作品,以前也没有人说他们越界。科学的不同学科、专业有共通、交叉之处,有的貌似不同学科,实质是一家,例如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医学基础研究其实是一回事(国际上统称“生物医学”),李淼因为土摩托是学分子生物学出身的就认为他没有判别医学问题真伪的能力,反倒表明李淼不知道什么叫“生物医学”。我和土摩托在《大众健康》上都有专栏,所以他与医学问题有关的科普文章我也读过一些,我认为他是完全胜任的(其实学生物学出身的人对医学基础问题——不是临床问题——的理解要比医生更专业)。
科普作者不一定都只写自己的专业,但是应该只写自己搞明白的内容。即使是自己的专业,没有搞明白的,也不应该写(我就经常见到国内一些生物学专业的人士乱谈进化论);不是自己的专业,搞明白了,也完全可以写。当然,涉及非本专业的内容,应该以该专业的主流观点为准,最好不要自创理论,否则就成了科妄、民科,那才是真正的越界,的确是很不谦卑的。有人愿意立一个只写自己的专业的招牌,那也是其自由,不过就请他从自己做起,不要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把招牌当成打人的棍子。